云裂变营销网

标题: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 [打印本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2-25 10:17
标题: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
我一个学美学的,来回答元宇宙,似乎有一点偏题,毕竟我确实不懂元宇宙在技术层面上的应用。
但是我的研究方向是乌托邦/反乌托邦空间美学,这就有可以聊的空间。
<hr/>如题目描述所说,元宇宙(Mateverse)这个词是诞生于1992年,但是当时的中文翻译不叫元宇宙,叫超元域。现在换了一个更直译的说法,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些——理解成本越低(哪怕是翻译),传播就越广。
郝景芳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宇宙跃迁者》。这名字很硬核。其实可以改成《太空恰恰舞》,是不是就接地气多了呀。
涉及到元宇宙现代哲学思想恐怕要更早一点,至少可以提前到1974年。
而涉及到元世界的哲学/美学思想那就更早了,亚洲(中国)最早提到这个概念的时间是公元前480~485年左右,欧洲最早提到这个概念的时间是公元前420~425年左右。
什么,你问美洲什么时候提到的,那时候美洲还是一片......一片域吧。
<hr/> 元宇宙和元世界还是有差别的,而且是云泥之别。
关于元宇宙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本体论:元宇宙是不是0?

这个“元”是有讲究的。
柏拉图就在《理想国》里说,真理在哪里,真理在理念世界里。
理念世界是什么?是不可见、不可触摸的绝对的永恒。是由理性和智慧交织出来的,最抽象的那个概念。
我们经常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
艾布拉姆斯走出来打断你,你这话说得有点绝对哦,对于理念来说,这就是绝对的。
柏拉图分了三层,第一层是理念世界,第二层是自然、人所在的现实世界,第三层是水中月、镜中人、造型艺术等展现出来的幻象。
你元宇宙是个什么东西,也好意思自称为元?你就乖乖呆在第三层去。
这个元,其实就是所有东西的发源的那个本初,当然不是袁本初。
元,就是那个起源之物。

普诺提诺一听就精神了,那就不是“太一”吗?
太一是一切事物的开头,而不是万物的一种,由太一流溢出去,才形成了万物。
在普诺提诺这里,太一还代表了善本身,那么善就是完美,而善这儿缺一块,那里少个角,就变成了恶,所以他说恶是善的残缺
老子说,按你这个讲法,恶里面没有善,只有善的残影喽?
不对不对,我觉得这个元应该是,道在一切东西里,道就是气,就是那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最开始。
余英时在《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里面就说,这个老庄哲学里的道呀,就是唯一不变的普遍真理,“一之理,施于四海”。这个道无处不在,甚至“道在屎溺”。
这里说的一,其实本质上是0,是孕育一切的最开始的东西。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1.jpg
那么问题就来了,按照这个说法,元宇宙是0的话,这元宇宙里应该长啥样呀?
答案是,啥样都不长,几乎可以认为是废墟或混沌。
就像《盗梦空间》里的Limbo一样。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2.jpg
长这样?
那还玩个鬼呀,合着辛辛苦苦烧了那么多钱,最后就找到一片荒芜,或者就找到一个抽象?
其实元世界讲的并不是宇宙论(cosmology),不是说让你认识世界长啥样,是由什么组成的。
元世界说的是本体论(ontology),或者也可以说成是存在论。
<hr/>第二个问题:
宇宙论:元宇宙是不是1?

按这个说法,元宇宙不是本体论,那么是宇宙论吗?
不好意思,只能说是也不是。
宇宙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向外看
不过这是黑格尔、康德所认为的经典宇宙论。
简单说,就是你要去中心化,宇宙是什么,是自由、无限和解脱。
听起来这不太像元宇宙,倒是有点像区块链
这确实如此,用区块链确实可以比较具象化地呈现出经典宇宙论对宇宙的解释。不过这个去中心化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去中心化。
现在说的去中心化,是说没有那个像太阳一样的中心,这个太阳可以换成政府、资本、企业、平台等。但这只是前半句,还有后半句呢——
每个人都可以是中心,个人的主体性在区块链里并没有消失。
而经典宇宙论的意思就是,要放弃自我,将目光离散到宇宙上。
如果硬要说,经典宇宙论其实就是太空歌剧。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银河去。你看,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你元宇宙是啥?人怎么能不运动呢?
哎哟,你们死宅蒸鹅心。
来,和我一起动起来,至少也要驾驶一个1号机,迎战使徒嘛。
马克思、海德格尔站出来说,桥豆麻袋。
我们觉得这个宇宙论有点问题。
现代宇宙论的认识就和经典宇宙论是差别比较大的。现代宇宙论认为,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齐彭殇为妄作”,而是要看作是在有限的存在者观测到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扩展其视野和认知边界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我是放映机,宇宙是电影,宇宙呈现的样子,因为我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
这是不是元宇宙呢?不像。
这不就是现实世界嘛。认为认识到的东西越多,看到的东西越多,才发现自己认识的世界也越来越大。
这时候你就想唱一首歌,是国产动画《星级飙车王》的片尾曲:
宇宙好大好大,其实一点不大,雷电好怕好怕,其实一点不怕。星空为棋看你敢不敢下、蓝天为纸看你敢不敢画。这里属于你、属于我、也属于他,宇宙是个家,我们大家的家!
向外看是别想了,向内看又怎么样呢?
元宇宙描述的天花乱坠,特别美好,感觉好像要啥有啥。
但是算力跟不上呀,前几年扯着嗓子喊了好久的AR/VR技术,现在都不成熟——连个虚拟主播的动捕技术都费了老大劲儿才搞好。
不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算力跟不上,原因是什么?是人太多,人想要的太多,那么要解决难题也很简单。
让人别想那么多就行,大家都一个样就好了嘛。
这时候伊藤计划就站出来了,好说好说,各位看官走过路过可千万不要错过。
你看这款和谐系统怎么样呀?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3.jpg
按照现在对元宇宙技术的概念定义,在座的各位谁敢说和谐系统不是元宇宙呢?
但是你想不想进去呢?
还是别了吧,告辞~~
等等,我这里还有很多别的元宇宙,绝对可以在保证算力怎么搞都是够的。
要不搞个循环嵌套,或者用混沌球交互式叙事搞个无限渲染。
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渲染有个大前提——这个世界就你一个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4.jpg
<hr/>认识论:元宇宙是不是单机游戏?

不管是宇宙论还是本体论,基本上都在考虑主体唯一的前提下去思考问题。
哲学可不止这三板斧,还有认识论(epistemology)。
你想啊,元宇宙里如果就你一个人,其他东西都是NPC,这世界可多无聊啊。
因为NPC完全是宿命论的,假设它脑子真的不好使,不像《西部世界》那样突然就点亮了心智,那即便NPC反抗你,也是因为程序这么设置了。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想问自己是不是也是NPC。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5.jpg
不好意思,您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请您稍后再拨。
即便你不会像笛卡尔那样发出这种疑问:是不是有一个闲的发慌的小妖怪,总是想害朕,然后把朕扔到一个充满魔法的虚假世界里去。
笛卡尔想象力也是过于丰富,你看隔壁庄子就比较文雅。
人家就说,这是什么,这是butterfly呀。
来,大家一起唱:
无限大な梦のあとの、何もない世の中じゃ、そうさ爱しい、想いも负けそうになるけど
还真是无限大的梦想哦。
小妖怪不在了,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达,嗑药磕多了的约翰·巴罗(John Perry Barlow)就站出来说,我们要搞个大的。
我说他嗑药磕多了,还真不是乱说。《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这本书里就说,巴罗作为赛博空间第一人,自己就是数字技术神力的皈依者、神秘主义和LSD的长期践行者。
作为记者、评论员和信息源,他开始把他在怀俄明州潘代尔的个人经历、由迷幻剂引起的神秘主义体验、在WELL上的体验先与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而后再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结合起来。
不是巴罗一个人特别喜欢嗑药,他两个是兄弟也喜欢嗑药。
一个是写《神经漫游者》的威廉·吉布森,一个是写《美丽新世界》的赫胥黎。
吉布森写《神经漫游者》的时候根本就没见过苹果电脑,隔了几年拿了版税之后,说还是买台电脑吧,别埋汰就行,结果一看,太埋汰了:
“我看到的是一台安装了一块维多利亚时代的微小发动机的东西,就像一台老旧的留声机”。
他还给商店打电话抱怨说,这电脑里怎么那么大的噪音呀?
店员说,哦看在上帝的份儿上,这是磁盘在苹果二代机里旋转的声音。
吉布森自己就感叹,真是因为自己对电脑一无所知,才能写出来那么炫目好看的赛博空间。
但是这也有弊端不是,直到现在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人才说:
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会想起,它(赛博空间)最初是一个多么缺乏专业常识的幻想,即使是按照科幻的标准。
说完吉布森,来谈谈赫胥黎。
人赫胥黎是个实在人,他就说这个元宇宙(赛博空间)和迷幻药物有个本质上的相同:
可以闭着眼睛看到东西。
服用“麦司卡林”之后,我暂时有了一种能力:闭着眼睛可以看到东西。但是,“麦司卡林”却无法——至少就这一次而言并没有——为我显露一种内心的景象,稍微可以跟“就在那儿”的花儿、椅子或法兰绒相比。我在内心所知觉到的,并不是“法身”的意象,而是我自己的心,不是“本质”,而是一组象征——换言之,是“本质”的粗糙代用品。
当我们带上VR虚拟设备时,从物理的角度来说,眼睛处于闭着状态,与现实世界相隔绝;但是虚拟设备让我们的视觉获得了更加迷幻,或者说更加网络的想象空间。
元宇宙只要能做到可以闭着眼睛看到东西,那就成了!
20世纪80年代,作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代名词的赛博空间被大面积当做典型的致幻剂,它们共用同一个乌托邦想象:逃离肉身这具枷锁。
对这些早在大约20年前就亲身经历过“迷幻之旅音乐节”的人来说,LSD似乎为脱离身体的经历提供了一个冒险元素,一个在人群中体验与他人灵魂合一的机会。在赛博朋克看来,数字假体为其用户提供了一个脱离肉体进入赛博空间的机会。即使赛博空间是个充满危险与威胁的地方——在《神经唤术士》里确实是这样——它也可以是美丽的、奇幻的、迷人的。
但是,如同本节小标题所说的那样,要能做到这事,把元宇宙当单机游戏嘛。
诺齐克就有一个思想实验,叫做快乐体验机。
你进到这个机器里,然后就能闭着眼睛看到东西了。
这个看身心二元论的思想实验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邪恶魔鬼(笛卡尔,1641)-特修斯之船(霍布斯,1655)-知觉再现(洛克,1690)-大脑里的小人(Dennett,1969)-快乐体验机(诺齐克,1974)-缸中之脑(普特南,1981)-黑白玛丽(弗兰克,1982)-哲学僵尸(David Chalmers,1991)-母体矩阵(沃卓斯基,1999)-恶毒的神经外科医生(Damiaan,2010)-无限月读(岸本齐史,2017)-克利夫兰的哥哥(Dennett,2018)
这个序列或有疏漏,但重点不在是否疏漏,而在于快乐体验机和缸中之脑这两个思想实验。(其实母体矩阵和无限月读不能算哲学界认可的哲学思想实验,如果ACG作品里的设定都能扒拉到思想实验里,那可就太幽默了。但这两个设定被一些社会学著作反复提及,所以还是将其置入)
这两个思想实验与其他思想实验最大不同点,就是它们都借用了电脑/机器所营造的虚拟(赛博朋克)空间——赛博朋克改变了哲学思想实验的塑形。
因为说到底,快乐体验机实验和缸中之脑实验体现出元宇宙的两个发展方向。
在快乐体验机里,这就是个单机游戏:
当在容器中时,你不会知道你在哪里,你将以为一切都是事实上发生的。其他人也能进入他们想要的体验,以致无需你留在机器外面为他们服务。
其他人进入的快乐体验机,和你进入的快乐体验机的想象不是共通的。
就像无限月读一样。
你鸣人可以是火影,我牙也可以是火影呀,都不挨着嘛,我还可以定个狗日当假日嘛。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6.jpg
但是在缸中之脑里,这就不好说了。
这会儿让我们假定这架目动机器有这样的程序:它向我们人家提供一种集体幻觉,而不是若干互不相关的幻觉。
这样,当我觉得宫己正与你交谈时,你则觉得正听我讲话,当然,我的话并没有真的进入你的耳朵-—因为你并没有(真实的)耳朵,我也没有真实的躇巴和舌头。
相反.当我讲话时,所发生的是外输脉冲从我的大脑传到计算机.该计算机既引起我“听到”我讲这些话的声音和“感到”我的舌头颤动等等,也引起你“听到”我的话,“看到"我在讲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某种意义上真的进行着交流。你实际存在着,对此我并没有搞错(我搞错的只是除了大脑,还存在着你的身体和“外部世界”)。
从某种观点来看,即使“整个世界”是一个集体幻觉,也无碍大局;因为当我对你讲话时,你毕竟确实听到了我的话,即使起作用的机制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当然,如果我们是正在做爱的两个情人,而不只是正在交谈的两个人)那么说这只是一个钵中的两个大脑,会带来不少麻烦。
普特南直接说了,或许这宇宙恰好就是管理一只充满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营养钵的一台自动机
这话听起来不太像人话,但是翻译成人话就是,这玩意儿我给他取个名字,就叫元宇宙吧。
<hr/>最后给两篇我自己写的,和元宇宙有关的其他文章,本文就完了。




欢迎光临 云裂变营销网 (https://www.yunliebian.com/yingxiao/) Powered by Discuz! X3.4